在当时,麒麟9000芯片不仅采用了5nm工艺,晶体管数量更是高达153亿个,比苹果A14多出了30%。
但美国的一纸禁令,让麒麟9000成为了华为详细介绍的最后一颗芯片,此后的5年里,华为官方都没有在线上和发布会上介绍麒麟芯片。
即便是在2023年8月,搭载麒麟9000S的Mate60 Pro通过先锋计划突然上市,引发全网轰动,但华为在随后的官方宣传中依然对芯片细节避而不谈。
外界分析,华为之所以对芯片细节避而不谈,其实是深思熟虑的生存策略。
因为在美国技术封锁下,过早暴露技术路线和供应链细节可能招致更严厉的制裁,所以华为选择了暗渡陈仓的方式。
在长达5年的蛰伏期内,华为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%以上,且过去十年累计投入已超过1.24万亿元,这使得华为在公众视野之外完成了芯片技术的迭代。
华为现在已经完成了从过去依赖全球供应链,到如今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的转型,随着麒麟芯片的回归,也标志着华为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。
随着时机不断成熟,现在好消息终于迎来了转折点,有消息称,麒麟芯片即将解禁宣传,有博主已经确认了该消息。
根据最新爆料:全自研可控的麒麟芯片要来了,这个词好久没有在发布会出现了,这次可以直面观众。
同时该爆料还关联了华为nova14的话题,这意味着可能在5月下旬的华为nova14系列发布会上,华为官方有望对麒麟芯片进行详细介绍。
如果该爆料属实,将意味着中国半导体自主可控已取得实质性进展,这种信心效应将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进入相关领域,加速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。
正如任正非的那番话: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。
随着麒麟芯片即将解禁宣传,也意味着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已明显转守为攻了。
这不仅关乎华为自身的市场份额,更将检验中国高端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真实水平。
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,尽管华为麒麟芯片即将迎来宣传解禁的重要时刻,可通往完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仍布满荆棘。
从产能瓶颈到生态建设,从工艺差距到国际环境,华为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,客观意义上来说,只有认识这些挑战,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现状与未来。
首先,产能爬坡与良率稳定是华为面临的最直接挑战。虽然供应链消息显示麒麟芯片良率已趋于稳定,但要满足华为多系列机型的需求仍非易事。
特别是现在华为的销量提升上来后,包括即将发布的nova14系列也将搭载麒麟芯片,早期供货会出现紧张一幕,这也是Mate 70系列缺货了好几个月的原因。
其次,工艺代差的技术挑战是无法回避的事实。尽管华为通过芯片堆叠等创新方法缩小了性能差距,但物理定律决定了这些方法无法完全弥补工艺代差。
目前华为主力芯片仍基于7nm技术,虽能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,但在能效比和晶体管密度上与最先进工艺仍有明显差距。
不过华为内部认为,搞芯片并不是以工艺节点论英雄,而是看最终产品能否满足用户需求。这种务实态度或,许正是华为在制裁环境下依然能推出有竞争力产品的关键。
最后,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容易被低估。华为面临的不仅是芯片本身的挑战,还有构建完整技术生态的艰巨任务。
以原生鸿蒙HarmonyOS NEXT为例,虽然彻底移除安卓代码带来了更好的性能和安全性,但也意味着需要重建应用生态,目前鸿蒙原生应用数量与安卓和iOS相比仍有明显差距。
面对这些挑战,华为的长期战略已逐渐清晰,展望未来,随着麒麟芯片宣传解禁,华为将进入技术自信与市场扩张的新阶段。
不过需要认清的现实是,虽轻舟已过万重山,但前方仍有急流险滩,好在憋屈了5年的华为,现在总算有底气摊牌了。期待华为接下来能够放出新大招!